2025|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第二十四屆畢業成果展.鏡裡鏡外
2025|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第二十四屆畢業成果展.鏡裡鏡外
校內展|4/21~4/25 淡江大學淡水校區 黑天鵝展示廳
校外展|5/12~5/25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2B館
關於鏡裡鏡外
「改變,從察覺開始,讓世界美好,從你我省思開始。」
各組介紹
|畢籌組
指導老師 | 林俊賢老師
團隊成員 |
廖冠皓、陳宛妤、陳莛為、陳柏翰、陳哲弘
鍾鎮予、游庭安、徐若祥、鄭宇傑、游子姸
李 寰
以「鏡子」為概念,本次策展探討「鏡中我」與「鏡外我」的主題。
「鏡中我」聚焦容貌焦慮、人格發展與心理價值,反映個體對自身形象的探索與反思;「鏡外我」則關注在地實踐、文化創生與社會議題,強調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影響力。
策展透過多元媒介,引導觀眾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認知與社會互動,並以科技、藝術等方式呈現,促進SDGs的實踐與社會對話,打造鏡裡鏡外的奇幻世界。
▶ 合作單位
- 金都廣告
- 學生活動王
- Miss GAME 密室逃脫
- 笨蛋工作室
- Enterspace
- DeepWave
- 台灣啤酒
- 卡迪那
- 巨匠美語
- kingston金士頓
- 華視文教基金會
|Real社
指導老師 | 林俊賢老師
團隊成員 |
莫 翔、陳芃彣、黃凡哲、馬承廷、歐靜汶
張勝凱、郭育鴒、李芷綺、林妍潔、王廷羽
在社群媒體的虛幻濾鏡下,旅遊景點的真實面貌正被層層美化所遮蔽,「真實」與「理想」間的鴻溝逐漸擴大。
「Real社」致力探討當代旅遊勝地背後的華麗變身:從網紅精心構築的取景角度、精緻的濾鏡修飾,到景點為迎合打卡風潮而打造的人工美景,皆讓旅客在實地探訪時,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。這些經過包裝的風景不僅動搖了旅人最初純粹的期待,更映照出當代觀光產業中隱藏的商業思維。
我們期望透過深入走訪與細膩觀察,掀開這些景點背後不為人知的另一面,重新找回旅行最真摯的本質。
▶ 合作單位
- 叮寧防蚊液
- warmskin.cici
- 十八味
- 39咖哩飯
- handshop撼動屋
- 樹下餐酒undertree
- 牛奶皇后
|風向標
指導老師 | 孫蒨鈺老師、田詩薇老師
團隊成員 |
嚴則勛、張書瑄、吳宗瑋、張博珅、黃彥博
簡翔業、朱姝寧、李法諭、黃恩芮、何嘉宸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盲目跟風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。促成跟風的背後原因多種多樣。
我們以「盲目跟風」為核心,試圖揭示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與社會原理。盲目跟風可以被視為人們在社會壓力下,逐漸失去自主決策能力的一種行為模式。這背後涉及從眾心理、社會比較和消費文化等多重因素。因為害怕被邊緣化而隨波逐流,或在社會比較中為了追求優越感而盲目購買潮流產品。
這些現象反映出現代人在信息洪流中的焦慮與迷失。
探討盲目跟風的本質,不僅能讓我們反思日常選擇的真實性,也提醒我們在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,更需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。這並非全然否定趨勢或流行文化的價值,而是強調理性選擇與個人價值的平衡。
▶ 合作單位
- 加健工業有限公司
- SPONYA
- ViBES 歌喉響宴 KTV
- SYM德昕國際車業
- 茶癒食光
- 芽義式
- 木衛二
- 嗜甜
- 豪客
- 中日和風飯館
- 多朗克
- 心田
- 桂林米粉
- 領鮮平價日式料理
|護陣事務所
指導老師 | 孫蒨鈺老師、田詩薇老師
團隊成員 |
馬采歆、廖婉淇、李品諭 、楊子玄、吳念柔
黃怡瑄、陳雨伶、陳宥任 、劉彥廷
八家將源自民間信仰,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。然而,隨著時代變遷,這項古老傳統逐漸因媒體渲染而蒙上誤解的陰影。我們的畢業專題透過訪談、厚描紀錄與田野調查,深入探索八家將獨特的藝術魅力──從精緻的臉譜彩繪、嚴謹的陣形舞步,到華美的衣袍刺繡,認識其豐富的人文內涵。
《護陣事務所》展覽透過數位內容與互動設計媒材,以文化推廣的業務代理人自居,盼能跨越時代與爭議,中立地呈現當前的八家將景觀,包括結合宗教與機構的體制實踐、眾志成城的經驗性疆域,以及隱於其中的工作知識與流程。我們希望提供觀者一道重新感受的視角,讓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持續傳承,生生不息。
▶ 合作單位
- 芽義式餐廳
- 嗜甜
- 極簡主義
- 哦嗨喲布朗趣
- 琪美食堂
- 初米小路
- 大食怪
- 桂林米粉
- 宵夜500
- Juicy curry
- 泰味炸
- Horns B. HOO-LUU' BAKERY
- 領鮮平價日式料理
- 想味
- 牛奶皇后
- 沐光
- 明星3缺1
- cocolo
- 憶霖
- 華邑食品
- 中華民國傳統民俗文化協會
|有迷有
指導老師 | 孫蒨鈺老師、田詩薇老師
團隊成員 |
蔡渝渟、劉芝菱、林妤璇、陳廷愷、梁惠晴
呂柏昕、鄭力豪、翁 毓、廖佑昕
自古以來,迷信以各種形式滲透於我們的生活中,影響思維與決策,甚至可能改變人生的方向。然而,迷信也往往成為人們的心靈寄託與慰藉。
我們以「祛魅」為主題,打造一個充滿迷信氛圍的場域,透過趣味的方式,揭示迷信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源與影響,探索其背後的真正成因,並撥開神秘的面紗。希望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找到平衡與對話,進而發掘迷信對我們的深層意涵。
▶ 合作單位
- 可樂果
- PASSION24
- Red Bull
- 路口影像
- 沐光MouMoon
- 樹下餐酒undertree
- 39咖哩
- 嗜甜
- 雞魯飯
- 木衛二
- 鐘予原味
- 領鮮日式料理
|You Know What i 敏?
指導老師 | 張惠嵐老師、賴惠如老師
團隊成員 |
楊啟安、施養晨、林芮伃、林志忠、易宣竹
林冠廷、曾安琪、王揚升、陳品妤、羅紫菱
「你太敏感了」——為何我們的社會將敏感視為弱點,而非獨特的感知優勢?
在主流文化、媒體與教育的形塑下,我們常將「敏感」與脆弱、過度反應劃上等號,忽略了它作為生物本能的基本價值。事實上,「高敏感」(High Sensitivity)是一種神經系統的先天特質,不僅是生存感知的進階機制,也是深度同理與創造力的源泉。
高敏感人處於不安的環境時,感官處理系統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敏銳度。他們能夠在日常很好的捕捉細節,同時也會在充滿噪音、強光或情緒張力的環境中更容易感到不適與疲憊。這種生理與心理上的感官天賦,雖然帶來了獨特的感知優勢,卻也使他們面臨更大的平衡挑戰。
我們發現身體姿態與心理狀態之間存在雙向關係,為高敏人提供一個可能的舒緩釋放管道——有意識地調整肢體動作,改變受到壓迫的心理狀態。
希望肢體語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,更是能夠實踐的力量,在充滿不安與刺激的鈍感世界中,依然保持韌性。
▶ 合作單位
- MDUSTUDIO
- 世界發明智慧財產聯盟總會WIIPA
- MANNA瑪哪水
- Ocean Bomb
- 脆食雞
|What 次 up
指導老師 | 張惠嵐老師、賴惠如老師
團隊成員 |
蘇怡如、謝婷羽、林軒鉦、陳宥慈、蕭佳恩
許欣怡、鄒鈺緯、劉紫綺、劉品妤、林晏伃
張邵崴
What次up——探索次文化的多樣態度
靈感來自於一個打招呼流行語「What’s up」,不僅是對他人的問候,它更是一種表達態度的方式。我們的專題自己發想出五種關於次文化不同態度的全新名詞概念(隱潮族、顯潮族、稜鏡族、拾風族、覆世族)。
在這個數位化與全球化的時代,文化的邊界逐漸模糊,次文化不再僅僅是主流文化的對立面,而是成為融合創新與多元思想的動力,也就是所謂的「後次文化」。
我們的創作目的在於呈現這些態度如何在當代社會中綻放光芒,並打破世代間的隔閡,促進文化間的交流與理解。
▶ 合作單位
- 保力達-水蠻牛
|主辦單位
-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
|協辦單位
-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
-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